|
|
2007年,剛剛從谷歌(微博)中國離開的王懷南決定去做一個母嬰社區網站寶寶樹。當時這是個頗受質疑的選擇—除了是一個父親外,王懷南沒有任何與這個行業相關的背景。但在王懷南看來,即使一件事情在大多數人的邏輯里并非最正確,只要自己喜歡,他也能夠對這個行業有更準確的判斷。
現在來看,他當時的判斷還不錯。王懷南稱,如今每天有超過20萬張寶寶的照片上傳到寶寶樹的服務器,記錄寶寶成長的博客數量與新浪博客的總數相當,注冊用戶920萬,每個月的獨立訪問量超過2200萬。
和大多數互聯網創業者不同,王懷南并非技術出身。從清華大學無線電專業畢業后,王懷南先后在麥肯錫、寶潔、雅虎、谷歌等公司服務,但主要的工作內容都和市場、咨詢相關。
所以王懷南并不打算給寶寶樹貼上Web 2.0或者社交網站,甚至“母嬰Facebook”的標簽,他認為自己最終的目的是為用戶解決問題。
上線初期他為寶寶樹制定了三個定位。第一個功能是記錄成長,寶寶樹可以讓家長使用博客、照片包括視頻和動畫在內的所有手段滿足記錄需求,為此王懷南開發了一套可以同時上傳500張照片,并可以在后臺運行的系統;第二是在社區和論壇形成交流氛圍,解決獨生子女撫養獨生子女的“孤獨感”。
然后寶寶樹所有的功能都被快速推出,只要好用,并且是“爆發式,讓人眼前一亮”的產品,王懷南并不在乎它們是不是被自己最先做出來。
比如博客,這個已經有些過時的概念現在仍然是寶寶樹的主打產品。即使微博時代已經到來,但寶寶樹的博客數量并沒有因此而減少—對于需要記錄寶寶成長的媽媽們來說,微博實在不夠用。
在網站成立之初,前兩件事都做得很順利。但對于第三個功能—提供育兒知識,王懷南給出了“完全不滿意,完全不及格”的評價,育兒知識的欠缺成為寶寶樹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。
作為一個完全從頭開始的網站,寶寶樹并沒有自己的親子和醫療專家團隊,用戶群也必須從零開始培養。王懷南發現專家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,由用戶傳遞的經驗價值可能會更大。
他的解決方案是推出育兒問答社區。這是一個類似于“百度知道”的母嬰和女性問答專區,從他的經驗看來,即使比如“怎樣讓寶寶睡個整覺”這樣的問題已經被問過幾十次,對于大部分媽媽而言,她們仍然會通過自己的提問,希望得到最具有針對性的答案。
從孕期到小孩半歲的時間,是媽媽們最為手足無措,對母嬰知識和經驗需求最為強烈的時期。這一階段的用戶還有另外一個特點,她們開始為自己選擇母嬰品牌,一旦完成了決策,就不會那么容易被營銷手段所影響了。
所以對于80%的收入來自于網站廣告的寶寶樹而言,問答質量即關乎著用戶質量,從而也決定了廣告客戶的質量和投放量。
育兒問答在2008年形成雛形,從產品層面而言,這是一個通用并常見的功能,在門戶網站和垂直社區基本上都配備著類似的產品。但對于寶寶樹而言,這并不是一個附加功能,問答數量和質量的控制,對它們的整體發展非常關鍵。
從產品搭建好開始,王懷南逐步在用戶內開放內測,一開始只有幾百人,漸漸累積到上千,問答的產品團隊在用戶使用的過程中不斷調整細節。
為了把用戶提問門檻設置到最低,寶寶樹把提問功能做到了最簡潔,比如用戶不用為自己的問題選擇分類,這項工作在問題被提交之后,由系統提取關鍵字自動完成匹配。
在智能手機逐漸普及的過程中,寶寶樹又推出了基于iOS和Android系統的問答App。但對于媽媽們來說,這些還不夠。此外,寶寶樹也搭建了短信問答平臺,即使是使用非智能手機的用戶,也可以通過短信平臺發出問題,而所有答案會生成短信推送返回手機。
現在通過手機發送的問題數量占據寶寶樹育兒問答提問總數的15%,而通過短信發送的問題高達2/3。
除了把功能做到最方便之外,在一年多的內測過程中,王懷南一直控制著問答比例。最開始,為了形成活躍的分享文化,王懷南的運營團隊從后臺數據監控出最積極活躍的用戶,除了向這些用戶推送她們擅長的問題,還會抽出時間與她們一對一溝通。
這部分用戶成為了寶寶樹問答社區的第一批意見領袖,“這些媽媽感到自己被重視,會產生巨大的成就感,最后在社區為大家解決問題會成為她們生活的一部分”,王懷南認為第一批用戶所形成的文化至關重要,“二八理論在社區中同樣適用。”
他為問答社區設置了一個硬性門檻,保證每個問題平均能夠收到10個答案。一旦發現問答比例不達標,運營團隊必須關閉部分通往問答的鏈接窗口,通過控制流量和降低用戶提問的便利性去提升回答數量。
當2009年年底育兒問答的日均提問量超過300個,并且問答比例穩定的時候,寶寶樹才開始全面推廣這個產品。
兩年之后,育兒問答每天產生3萬到6萬個問題,以及10萬到15萬個答案。在大部分問題被提出之后,30秒之內會出現第一個回答,10分鐘之內提問者能夠在七八個回答中找到滿意答案。而得益于這些數據,廣告主最喜歡的客戶—孕期以及半歲小孩的媽媽在寶寶樹用戶中已經有接近30%的比例。
這個數字讓王懷南都有些驚訝,畢竟面向所有人開放、并包含所有問題類型的百度知道,每天產生的答案數量是22萬到25萬。
提問和回答數量的劇增給運營團隊造成了監控上的壓力。寶寶樹為自己設計了一套監控系統,通過數據和關鍵詞對含有不良或者無效信息的答案,以及有可能成為壞用戶的群體進行預警。
比如一個用戶為了賺取積分每天回答的問題數量過多,或者好幾個問題都被監測到含有廣告信息,管理員就會出面溝通干預。即使社區管理員幾乎24小時值班,但監控系統的建立也已經減輕了人工壓力。
為了以最快速度解決問題,寶寶樹建立了一套問題解決機制。有十個工程師崗位接受輪崗并隨時待命,運營團隊搜集到用戶報錯之后,一旦確認是網站自身出現Bug,會按照緊急程度再上報工程師修正問題。問題修正后,寶寶樹會向報錯的用戶發送通知,“當你發現自己上報的問題非常快地被解決掉,這種用戶體驗是非常好的。”王懷南說。
兩年之后王懷南覺得自己的方向走對了。2009年底他開始搭建第一個銷售團隊,產品關過了之后,他的第二步是開始關心收入。
在幾乎沒有做過廣告,僅靠口碑效應推廣的情況下,2010年第一季度寶寶樹用戶數量出現爆發點,同年開始盈利。2011年寶寶樹總營收的增長率超過300%。
但這并不是王懷南的全部目標,除了社區和知識問答,他還想向年輕的媽媽們提供更加深入的產品。
2008年1月,寶寶樹上線尚不足一年時間,王懷南在離辦公室不遠的地方租下一套600平米的場地,開辦了寶寶樹線下早教中心。
因為寶寶樹的社區效應,早教中心的生意不錯,一年一萬多元的學費也有不少家長埋單,并為寶寶樹提供了很好的現金流。但8個月之后,王懷南關閉了這個早教中心,“這在商業邏輯上是件錯誤的事情。”
|
發表留言請先登錄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