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全球最大的內存模塊制造商Kingston (金士頓)創始人.大陸出生、臺灣長大、移民美國30余年。
大陸出生、臺灣長大、移民美國30多年。他與伙伴孫大衛在加州硅谷打造的企業,涉足兩岸三地及全球各地,展現的機動性和以員工為尊的獨特企業文化,使員工向心力極強,公司也快速成長,締造上億元營業佳績。
2005年的公司業績激增22%,首次沖破30億美元大關,是公司1987年成立以來最高的營收。
與孫大衛在籃球場打球相識,開啟日后兩人在事業合作的轉捩點。當時,孫大衛是一家公司的硬體工程師,孫大衛常喃喃地說:銷售一塊主機板要二千美元,成本只有二百美元,獲利實在驚人呀!杜紀川聽了,立即脫口而出:何不你設計板子,我負責銷售?就這樣,杜紀川把家中的車庫當成公司創業的辦公室,全職的員工只有一人,那就是杜紀川。「當時兩人的思想簡單,還沒考慮產品從制造到銷售過程中的其他成本,」自嘲自己年輕時創業的勇氣,杜紀川說:我連什么是記憶體都不曉得,就刊登廣告招徠客戶,當客戶問及產品內容時,杜紀川馬上背出一連串的專業名詞,對方還信以為真,「反正客戶也不會知道(No body knows)!」孫大衛為杜紀川打氣著說。
金士頓已在上海設置25萬平方呎的廠房,且將產品觸角延伸到Flash內存等數字媒體產品,多項產品皆成為市場龍頭老大。杜紀川與孫大衛雖然早就是億萬富翁,仍一本初衷,在橙縣芳泉谷總部開放式辦公室,卷起袖子與員工一起埋頭苦干。
他們的崛起過程頗具傳奇色彩,1987年10月19日華爾街股市崩盤的這天,反而是他們實現美國夢的開始。原來杜紀川與孫大衛因早年從事的個人計算機生意,由當時在計算機業叱咤風云的AST公司收購,取得500萬元后,全數投資于股市,結果一夕之間變得一無所有。
篤信“危機就是轉機”的杜紀川,只有與孫大衛重新出發,成立金士頓,采取步步為營、穩扎穩打的策略,力爭上游。杜紀川把公司的成功歸功于知人善用,擁有一群向心力極強的員工。其實,這股向心力的來源,正是由于公司一向把員工當成是最大資產、善待員工,并且提供員工最佳福利。
金士頓在1996年底一度被日本軟件銀行并購,當時杜紀川與孫大衛拿出1億美元與員工分享,震撼全美業界,讓人稱羨不已,也讓金士頓聲名大噪,令求職者十分向往。后來日本軟件銀行因擴張過度,資金陷入窘境,營運方向改變,杜紀川與孫大衛再將金士頓買回。
|
發表留言請先登錄!
|